
現代城市人的需求
——走線移民範例 Migrant Service Model
以紐約角聲佈道團實踐城市關懷宣教理念為範例 Paradigm(2022–2024)
陳熾牧師
(角聲紐約事工總幹事, 前任移民官)
一、引言:城市宣教與走線潮的交會
在全球疫情逐步消退、經濟動盪與政治壓力並行之際,自2022年起,一股史無前例的華人走線移民潮湧入美國,尤其以紐約為集中落腳地。這些非法入境的走線者多數途經中南美洲艱險路線,穿越雨林與峽谷,只為在「夢想之地」尋求一線生機。
然而,這些城市新移民一踏上紐約這片土地,便立即面臨語言障礙、身份不明、法律困境、身心創傷與社會孤立等難題。就在此時,紐約角聲佈道團(CCHC)展開一場結合神學、社工與宣教的「城市關懷宣教」實踐行動,設立「走線移民援助處」,並與多間教會、政府部門策略聯盟,推展一套全人關懷的服務模式,彰顯基督之愛。
二、神學基礎:城市宣教的屬靈視野
根據陳熾牧師在〈城市關懷宣教:神學理論基礎與實踐策略〉中所述,城市宣教必須根植於聖經的普世宣教使命(啟5:9),透過處境化的福音信息與跨文化理解,將基督的愛活化於城市中最被忽略的角落,尤其是邊緣人群如無證移民、貧困家庭、單親母親與患病者等。
在這場以紐約為舞台的宣教行動中,角聲結合保羅「先進大城市、再建立福音核心點」的策略(參徒19:10),認清紐約作為文化思潮與政策風向的重要地位,在福音與社會服務中找到了交匯點。
三、移民潮背景:從中國出發、經拉美走線
根據《BBC專訪紀錄》(2024.10.29),大量來自中國內陸的中產失業者,為逃避經濟壓力與社會枷鎖,選擇經由「走線」偷渡至美國。他們多從山東、福建、河北出發,經泰國、厄瓜多、哥倫比亞、巴拿馬等國跋涉,歷時數月,終至美墨邊境。
這些移民多數為30–50歲的壯年男性與家庭單位,部分患病、失業、語言不通。抵達美國後,許多人被拘留於移民監所,無法即時獲得醫療與法律資源。部份人更在入境數月後即確診重症,如劉立洋一案,顯示這群體的脆弱性與急迫性。
四、紐約角聲CCHC的回應:設立「走線移民援助處」
面對2022–2024年間大量走線華人湧入法拉盛,角聲佈道團迅速設立「走線移民援助處」,成為全美首個以教會為平台,專門服務非法華人移民的基督教機構之一。其服務模式包含以下幾大方向:
- 身分與法律協助:
- 協助申請 IDNYC(市民身分證)、ITIN(納稅識別碼)
- 合作律師提供免費政庇諮詢與法律講座
- 協助建立當地居住紀錄以備未來庇護案件申請
這些措施不僅協助新移民獲得基本的身份認證,也成為未來生活合法化的關鍵步驟。
- 醫療與心理支援:
- 紹介紐約市立醫療機構(NYC H+H)
- 提供臨時白卡(Medicaid)諮詢
- 與角聲癌症協會合作,接觸病患如癌症、糖尿病者
如案例劉立洋(37歲)罹患肺癌,身無分文時獲角聲協助醫療轉介與募款,挽回生命與希望。
同時,角聲也發現大量走線客心理健康惡化,逐步開設「心理健康講座」、語言小組與小型團契,強化心靈關顧功能。
- 語言文化與教育支援:
- 英語班(ESL)、文化導覽、生活技巧班
- 幫助家長了解美國教育制度,協助孩童入學與文件準備
- 提供社區文化適應課程,協助「文化過渡期」的情緒管理
這類服務不僅有助於走線移民實現長期穩定,更潛移默化地建構福音文化的滲透場域。
- 金融與居住協助:
- 協助開設銀行帳戶、解釋報稅責任
- 協助尋找低收入租房、認識租戶權益
- 發放食物包、冬衣、臨時物資
正如一位山西弟兄在2023年12月活動中所述:「感謝神在我漂泊無助時透過教會伸手相助」。
五、策略聯盟:教會與政府的橋梁
角聲佈道團並非單打獨鬥,而是積極與地方教會、機構、政府單位合作。2023年12月9日的「走線人感恩活動」即聯合5間華人教會及紐約市移民局、市人權局舉辦。此舉有三大成效:
- 提升教會參與度:聯合教會提供場地、志工與信仰支持,擴展福音廣度。
- 建立信任關係:透過實際服務打破移民對教會的陌生感。
- 創造歸信契機:當天有十餘人決志信主,證明「宣教–社關–歸信」三位一體策略的可行性。
六、從移民關懷到福音門訓:全人轉化的實踐
角聲不僅止於提供短期幫助,而是以走線援助處為平台,設計一條以「關懷–陪伴–門訓–委身」為主軸的福音旅程:
- 起初是法律與醫療的實際支援,打破冷漠社會結構;
- 進一步導入小組團契、英文班與家庭關係輔導;
- 再進入信仰探索與查經班,最後導向歸信與委身服事。
這是一個城市宣教具體化的見證——將福音從神學理論落實到街頭角落,回應現代城市人的真正需求。
七、挑戰與展望
然而,這樣的事工並非沒有挑戰:
- 人力與資源極為有限,對應日益增加的移民需求明顯吃緊;
- 在法律邊緣的服事須保持極高敏感度與透明度;
- 教會如何從傳統堂會走向「行動教會」模式,仍需深層轉化。
但正如早期教會在迫害中建立福音共同體,今日角聲的城市宣教行動也正預備未來一種更具「家庭教會」、「靈性群體」的模式,突破建築與堂會的限制,將福音「走進人群、紮根社區」。
八、在走線者中看見基督
劉立洋的故事、趙弟兄的見證、120位走線者的聚集——這些真實案例都提醒我們:「耶穌在哪裡?在監獄、在無家者、在患病者中」。城市不只是高樓與資本的集合體,更是福音宣教最關鍵的戰場。
角聲佈道團的走線移民服務模式,正是「道成肉身」的現代版寫照——在社會邊緣處遇見基督,在絕望之地開出盼望之花。
願這份宣教實踐,激勵更多城市教會走出牆外,進入人群,完成主所託付的普世大使命!
九、社會觀感與媒體形象:華人走線者的相對「隱形化」
儘管走線華人數量激增,但在主流媒體報導中,華人走線者的存在感相對較低,這一現象可歸因於幾個因素:
首先,華人移民文化中向來強調「隱忍」、「自助」、「低調」,許多新移民即便遭遇剝削或歧視,也傾向不報警、不聲張,而尋求族裔社區內部的解決方式,例如借助華文律師、會計、教會等網絡。
其次,主流媒體對移民危機的聚焦常鎖定拉丁裔、中東或非洲裔難民,原因包括語言可接觸性、抗爭行動的可見性與政治張力的放大。相較之下,華人走線者往往在社會表面維持「和平」、「守法」形象,較少出現在抗議現場,亦少有政治口號或團體化行動。
然而,這種「隱形的苦難」反而造成了資源配置上的不平衡。例如在紐約的庇護所分配中,許多華人因語言不通、不熟悉制度而無法申請政府資助,只能依靠宗教或鄉親互助組織,增加其被邊緣化的風險。
角聲佈道團正是在這個縫隙中發揮關鍵角色——不僅扮演華人社區與主流制度之間的橋梁,也主動將「看不見的聲音」帶進公共論述空間,讓政策制定者聽見弱者的呼喊。
十、走線女性與家庭議題:被忽略的複合型壓力
在走線者群體中,女性移民與家庭移民單位的處境更加複雜。許多單親母親帶著孩童穿越危險路線,抵美後面對的不只是身份問題,更是生活、教育與照顧的三重壓力。
以角聲接觸的個案為例,部分女性因在旅途中遭遇性暴力、虐待或人口販運而產生創傷症候群,卻缺乏心理資源與法律保護意識。此外,未成年子女在入學時遭遇語言困難與文化排斥,導致家庭內部親子張力升高,甚至衍生代際衝突。
在這些情況下,單純的法律援助或醫療轉介遠遠不足,教會與社區必須展開家庭系統式輔導,從信仰、心理、教育三方面提供穩定支持。角聲為此推動「家庭會談」、「親職教育」與「婦女小組」,希望建立信任與療癒空間,使家庭在異地重新尋得盼望。
此舉不僅展現基督教對「全人全家」的重視,更體現教會在後現代家庭危機中扮演的轉化角色。
十一、從危機到契機:走線潮對城市教會的再塑機會
表面看來,走線潮為城市帶來龐大社會壓力與政策難題,但從宣教角度而言,這其實是神為城市教會預備的「門戶開啟」。
一方面,走線移民屬於未被觸及的族群(Unreached People Group),多數原無福音背景,對信仰缺乏認識,但在異國他鄉遭遇人生谷底時,反而願意敞開尋求靈性答案,正是福音進入心靈的「神設時刻」。
另一方面,城市教會在此過程中也被激勵重新思考自身角色:不再只是禮拜堂內的敬拜者,而是街頭巷尾的服事者。教會若能轉化為「流動式救援站」、「跨文化轉化點」與「屬靈避難所」,將成為宣教歷史中極具代表性的轉型見證。
從初代教會的「接待客旅」到現代教會的「援助移民」,聖經所呼召的不是高牆內的宗教儀式,而是「到地極為祂作見證」的行動福音。走線潮既是危機,也是復興的導火線,只要教會回應得當,就能見證「神叫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8:28)。
十二、以耶穌的腳蹤,走進走線者的生命
劉立洋的肺癌、趙弟兄的驚險小船、單親母親的絕望、角聲牧者的陪伴——這些畫面共同組成當代「路加福音」的寫照:醫治病人、餵飽飢餓者、安慰傷心人、傳揚天國。
城市不僅是政策之地,更是靈魂之地。走線潮不是偶然,而是屬靈戰場的延伸。在這場鬥爭中,唯有基督的身體——教會,能走進人群深處,用愛、用真理、用行動,證明天國已臨。
十三、走線移民與城市公共政策的交會點
走線潮不僅是一場移民現象,更直接挑戰當前城市公共政策的底線與邊界。以紐約為例,作為庇護城市(Sanctuary City)多年,其政策設計原以保護少數族群與難民為導向,然而自2022年起湧入的大批走線移民,已使得原本緊張的城市資源系統進入崩潰邊緣。
首先在住房政策上,庇護權保障所有新抵移民基本住宿權利(Right to Shelter),但大量無身分移民湧入後,緊急安置系統瀕臨超載,甚至影響本地低收入居民原有的庇護需求與福利申請。
其次在醫療與教育資源上,未成年無證孩童有權利進入公立教育體系,但語言適應、人手不足、心理輔導等挑戰接踵而至,教育局與學區教師面臨極大壓力。同時,新移民在就醫時常因無保險、語言不通、文件不全而延誤病情,亦加重公共醫療體系的應變負荷。
因此,城市教會與信仰機構介入的角色,已非單純「補位」,而是在制度斷層中承接「人的尊嚴」與「靈魂的需求」,為公共政策提供另一層道德與實踐基礎。
十四、屬靈牧養與跨文化門訓的新挑戰
針對走線移民的宣教工作,傳統牧養模式已難以滿足其多元且深層的屬靈與文化需求。這群新移民大多沒有教會背景,也未受過正統福音訓練,進入教會後常帶著對宗教的陌生與戒心。因此,牧者與同工須建立新的跨文化門訓架構。
角聲佈道團在這方面的創新包括:
- 以「生命故事」而非神學概念為切入點,先談人,再談信仰;
- 結合英文教學與查經班,讓語言成為建造而非阻隔的工具;
- 與社工、心理輔導師合作,整合心靈與信仰成長的支持系統;
- 對歸信者設立「文化適應型門訓課程」,幫助其在美國生活與福音真理間取得平衡。
這種以文化、心理、靈性並重的牧養路線,正是回應當代城市教會對「陌生者」的新福音責任。
十五、全球視野下的城市宣教再思
值得一提的是,走線潮並非華人社群獨有現象,整個全球南方國家(Global South)因氣候災難、戰爭、政治專制與經濟崩潰等原因,正大量釋出移民與難民人口。城市,尤其是國際都市,將持續成為這些人口流動的終點與交會地。
因此,角聲佈道團的城市宣教實踐可視為一個全球性模式的試點。教會若能以此為基礎,發展出一套可複製、可本地化的「Migrant Mission Model」,將能對未來十年全球教會的城市策略產生啟發性影響。
宣教不再是從「已開發國」到「未得之地」,而是從每一個城市的街頭出發,服事新住民、異文化者、無家者與尋道者。這是21世紀宣教的新挑戰,也是主內信徒的新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