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約中的城市宣教
黃瑞珠
在舊約聖經中,城市不僅是一個地理空間,它代表著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人與神關係的反映。因此,城市的宣教不僅是對一塊土地的影響,更是對其中人們心靈的塑造和改變。
本文將探討舊約中的城市宣教,通過分析幾座重要城市的歷史背景、神的使命以及宣教的方式,來理解舊約時代城市宣教的特點和意義。宣教傳救贖的信息,也傳審判的資訊,但最終是為了拯救與祝福。因「上帝在施行審判時,沒法不把它放在救贖的脈絡中。立即性的特殊需要,是調查及審判,但最終的普世目標,則是祝福。」[1]
舊約中的城市概念
首先,我們先來瞭解舊約聖經中的城市概念。在舊約時代,「城市」與其說是指人口數量,不如說與建築密度有關。詩篇122:3就談到這種密度:「耶路撒冷被建造,如同連絡整齊的一座城。」「連絡整齊」既是表明耶路撒冷的繁榮,也意味著在此地居住之城民的內在的聯合;一個由防禦工事圍起來的城市,人們彼此靠得很近,房屋鱗櫛比次,街道緊密相連,外在如城市保壘。
舊約中的城,最早出現在《創世記》4:17「該隱與妻子同房,他妻子就懷孕,生了以諾。該隱建造了一座城,就按著他兒子的名將那城叫做以諾。」 但這只有他和其家人同住的城,實際只能算是村莊。
巴別塔,也就是後來的巴比倫。舊約中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巴比倫是「罪惡之城」的代表。所多瑪、羅馬,猶大國滅亡前的耶路撒冷,都曾是罪惡滿盈的城市。[2]
耶路撒冷,大約在西元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經基訓泉水道,攻破耶布斯人的城堡並奪取該城,向南擴建城市並定都於此,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冷)。大衛王在此統治33年,他將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3] 因此,這聖城成為以色列人每年朝聖的目的地,也是那些被擄到外邦的忠心「餘民」日夜渴望之城。
西元五世紀的奧古斯丁在羅馬城被蠻族攻陷時,曾寫下他的不朽名著《上帝之城》。他指出,地上任何城市(包括當時的羅馬)都混雜著「巴比倫的居民」與「耶路撒冷的聖徒」,所以每個城市都是黑暗與光明兩種勢力的戰場。[4]
在舊約中,城市是神計畫的一部分。城市的建立和興旺常常是神的祝福,而城市的毀滅或衰敗則往往是神審判的結果。無論是耶路撒冷、尼尼微、還是迦南的各個城邦,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人與神關係的變動。因此,城市不僅是人類社會的聚集地,它還是神話語和旨意彰顯的場所。
耶路撒冷:神聖之城
耶路撒冷地名原意是「平安居所」、「根基」。在歷史上,它又被稱作撒冷、大衛城、耶布斯、錫安等。在舊約和新約聖經中,耶路撒冷都是座重要的城市。
當年,神試驗亞伯拉罕的信。亞伯拉罕順從神的指示,便把自己獨生的兒子–以撒,帶往摩利亞山地去,要把其獻為燔祭(創22:1-14)。摩利亞山又稱聖殿山,就是如今耶路撒冷東北部、聖殿所在地。在亞伯拉罕時期,正如前面所言,這座城市被稱作撒冷(創世記14:18),那時的撒冷王名叫麥基洗德。埃及的文獻也提到主前1900年左右,這座城已經存在。
大衛時期,耶路撒冷位於山上,兩邊都是深谷。因其位置在以色列中心,又利於防守,所以是首都的理想選擇。那時,耶布斯人還在城內居住,大衛和他的軍隊就攻打取城,且成功(撒母耳記下5:6-10。歷代志上11:4-9)。於是,大衛在那裡建立他的新首都:把圍繞城外的山坡移平以建立城牆,並重建及加固城內各區。這時段耶路撒冷被稱為大衛城。
大衛因為希望耶路撒冷能成為以色列永久的首都,就盡力讓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民的生活中心;且把約櫃運到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也成為以色列人敬拜的中心(代上15章)。
可見,耶路撒冷是舊約中最具象徵意義的城市之一,它被稱為「神的聖城」。因神在這裡與以色列人立約,這座城市成為神顯現自己、建立律法的地方。耶路撒冷的聖殿是神同在的標誌,是所有以色列人崇拜和祭祀的中心。
然而,耶路撒冷不僅僅是一個宗教的中心,它也承載著神對全人類救贖計畫的重要使命。在《以賽亞書》2:2-4節,神通過先知宣告,未來萬國將會向耶路撒冷的聖山來朝拜。耶路撒冷不僅是以色列的中心,也是神祝福萬國的象徵。這一預言展示了舊約城市宣教的重要性,神希望通過耶路撒冷向世界傳達救贖的消息。因「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賽2:4)而城市對於救贖的重要性在於耶路撒冷本身就是城市社會的典範——「為全地所喜悅」(詩48:2)——向世人展示出以上帝為主的人類生活是什麼模式。[5]
但是,耶路撒冷也並非總是忠實於神的旨意。在多次偏離神道的歷史中,耶路撒冷遭遇了神的審判與懲罰,最終被巴比倫征服,聖殿被毀。耶路撒冷的歷史告訴我們,城市的宣教不僅是一個歷史使命,也是一個持續的呼召。即使在失敗和審判中,神依然通過先知向城市發出悔改的呼聲。如耶利米、以西結等等……
尼尼微:罪惡之城
尼尼微污穢與耶路撒冷的聖潔相對,是一座典型的外邦城市,代表著罪惡、墮落和對神的背叛;是亞述帝國的首都,以其暴力和腐敗而聞名。因此令周邊的國家聞風喪膽!然而,神並沒有放棄這個城市。「這尼尼微大城,其中有能分辯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4:11)
舊約的眾先知當中,唯有約拿被差往異教城市去,呼召那城悔改。《約拿書》講述,在上帝大能的差遣下,約拿心不甘情不願地到尼尼微城,宣告:「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拿3:4)。令他驚訝的是,尼尼微的王和百姓聽從了神的呼召,舉行了全面的悔改儀式,甚至禁食、披麻蒙灰,表示他們真心悔過。「尼尼微城人信服神,便宣告禁食,從最大的到小的都穿麻衣。」(拿3:5)「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他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3:10)這座城得救了。
但疾惡如仇、且有選民優越感的約拿不願看見尼尼微城的人得救、而盼望其滅亡。因他知道神滿有憐憫,必然會恩待悔改的尼尼微。「就禱告耶和華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4:2)但,人是人,神是神,神要成就的旨意,啟有難成?!
尼尼微合城的悔改是舊約城市宣教中最為典型的成功宣教子例子之一。但這不是約拿的成功,而上帝宣教的成功。並且表明,神的救恩不僅限於以色列,外邦人也有機會悔改並得著救恩。通過這座城市,神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憐憫與寬恕,也向所有城市和民族傳達了悔改的資訊。
迦南:應許之城
神的神判是正義的彰顯,只要聽信而悔改,就得拯救。迦南就是一個例子,這是以色列的應許之地,而在進入迦南之前,神曾警告以色列人,若他們不遵從神的命令,他們也將面臨與迦南列國一樣的審判。申命記9:4-5中神告誡以色列人,迦南人的罪惡已經到了極點,而神將使用以色列的手來執行審判,驅逐這些罪惡的民族。
迦南各城的審判,特別是耶利哥和艾城的陷落,展現了神的公義與審判。以色列人在征服迦南時,雖然看似是軍事勝利,但實際上是神借著以色列人的手來執行他對那些不悔改民族的審判。這些城市的滅亡提醒所有的民族,神的審判是公正的,他不會容忍罪惡。
進入迦南各城後,就是以色列民向迦南人宣教了。因為,即使在審判中,神也表現出他的慈愛與憐憫。以色列的歷史中,有少數幾個外邦人如喇合,她因信心接納了以色列的使者,最終獲得了拯救。這表明,即使在神的審判當中,神也總是給那些悔改並信靠他的人提供機會。就像當初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城代求一樣,最後神應許,哪怕有一個義人都不滅這城。可惜一個都沒有!(創18:22-33)上帝的宣教是要祝福地上萬國,但是他選擇了非常特殊的途徑——以色列民來落實這普世的目標。[6]
結語:
從耶路撒冷、尼尼微到迦南的各個城市,舊約中的城市宣教展現了神救贖計畫的普世性。神的心意不僅限於一個特定的民族或地區,而是向所有城市、所有民族敞開。無論是以色列的聖城,還是外邦的罪惡之城,神的使命都涵蓋其中——那就是呼召每一個城市的居民悔改歸向他,得著他的救恩與祝福。
悔改為得救贖,因此上帝的宣教與救贖的關係密不可分,上帝是救贖的上帝,自然是宣教的上帝!因為,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形成了以色列民族,並且關照保守他們,也救贖他們,進而藉耶穌的生、死與復活,救贖了世界;上帝也呼召教會,要在言語和行動中披戴基督的救贖。[7]
通過研究舊約中的城市宣教,我們看到神的心意並非局限於特定的民族或地區,而是面向整個世界。上帝的使命是要祝福萬國;上帝的子民是這祝福的管道,他們的宣教使命傳遞的是美好佳音。[8]
注釋:
[1] 萊特著,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臺灣,校園出版社,2011年6月。P361。
[2] 莊祖鯤,《今日華人教會》總第273期,2009年8月號,P3。
[3] 維琪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B6%E8%B7%AF%E6%92%92%E5%86%B7 2025/4/2.
[4] 奥古斯丁著,王曉朝譯,《上帝之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p27-42。
[5]蒂莫西·凱勒是美國救贖主教會的牧師。本文是他為2010年第三屆洛桑會議撰寫的論文,P2。
[6]萊特著,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臺灣,校園出版社,2011年6月,P463。
[7] 萊特著,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臺灣,校園出版社,2011年6月,Piv。
[8] 萊特著,李望遠譯,《宣教中的上帝》,臺灣,校園出版社,2011年6月。P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