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以諾城到新耶路撒冷

從以諾城到新耶路撒冷:

聖經城市敘事中的

神學張力與當代啟示 (一)

陳曉東牧師

摘要

  本文探討聖經中關於城市的敘事與神學意涵,從創世記中的以諾城、巴別塔與所多瑪,到出埃及記的城市體制批判,再到耶路撒冷作為神與人立約的中心,並展望啟示錄中新耶路撒冷的終極異象。本文指出城市在聖經中既可成為人類驕傲與罪惡的集中地,也可轉化為神同在與正義的場所。本文透過聖經神學、牧養神學與宣教學等學科的思考,試圖從歷史與神學層面重構城市中關懷佈道的神學本色,並對當代城市化處境下的信仰實踐提出牧養關懷的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 聖經神學、城市敘事、公共神學、末世論、敘事神學、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

一、導論:從以諾城到耶路撒冷——城市敘事的神學張力

  聖經中的城市敘事呈現出一條深具神學張力的歷史軸線,從創世記4章該隱建立以諾城開始,揭示城市誕生於人類犯罪遠離神與對尋找安全感的焦慮之中;巴別塔的記述則進一步展示城市作為人類集體驕傲與自主意志的象徵。亞伯拉罕蒙召離開吾珥,以帳棚旅居回應神的呼召,為屬神之民提供了屬靈流徙的典範;他對所多瑪的代求則展現了在墮落城市中的義人角色與先知性見證。

  出埃及記則轉向城市體制的批判,描繪埃及作為壓迫與偶像崇拜之地,透過神所引導的曠野旅程,會幕成為神人同行的流動城市。約書亞記中,耶利哥與艾城象徵著屬靈爭戰之地,展示城市秩序需由神的律法更新。直至大衛與所羅門的耶路撒冷建設,讓我們看見城市可以成為敬拜與立約之所,然後在先知時期聖城亦有面臨敗壞與審判的時刻。因此,聖經中的城市是一個張力場:既可能是人神對立與道德敗壞的集中地,也可成為神臨在與公義彰顯的載體。本文欲藉由此聖經 敘事線索,在聖經研究、宣教神學和靈修神學的交會處,探討今日基督徒如何在城市生活的張力中如何以關懷和佈道回應神的呼召。

二、保羅與以弗所書:城市宣教的聖經研究

  以弗所作為小亞細亞的重要城市,既是羅馬政治與經濟重鎮,也以享譽世界的阿底米神廟聞名,是屬靈權勢與偶像崇拜之核心。保羅對此城市的宣教不僅具宣教的策略性,他對牧職的領受,對於21世紀的城市關懷佈道,依然具有指導又意義:

牧(領導): 保羅稱自己為使徒與僕人(弗1:1),其教導與帶領不是權勢壓迫,而是帶著在基督裡的新生命,實踐愛心與代禱的牧者角色(弗1:15-23)。在當代城市關懷佈道的挑戰中,領袖角色的形塑至關重要。保羅作為初代教會最具代表性的領袖人物之一,為教會樹立了一種結合僕人心志與屬靈權柄的牧職領導範式。他在《以弗所書》開篇自我介紹為「奉神旨意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弗1:1),顯示其呼召,所傳的信息與權柄來自於上帝而非人的制度。然而,緊接著他卻以柔和的語氣,表達對信徒「愛心與信心」的稱讚(弗1:15),並為他們「不住地感謝神、禱告」(弗1:16),顯出他牧者的代禱職份與深情關懷。在《哥林多後書》中,保羅更明確揭示其僕人式領導的內涵:「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林後4:5)。此一宣告不僅顛覆希臘羅馬城市文化中對領袖的權力期待,更為城市關懷佈道中的牧者提供了榜樣——領導力不是壓迫性的支配,而是為群體獻身的服事。

  因此,在《帖撒羅尼迦前書》中,保羅將自己的牧職角色比喻為「如同乳母乳養自己的孩子」(帖前2:7),並進一步說明他「既是這樣愛你們,不但樂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前2:8)。這種溫柔、親密且願意自我犧牲的態度,顯明保羅牧職領導力的核心是一種關係性的、深具情感連結的事奉方式。

  從城市宣教的實踐角度來看,這種牧職領導力具有深遠意義。在充滿張力、多元化、高壓力與疏離感強烈的都市環境中,福音工作若缺乏帶著代禱與關懷愛心的領導者,將容易淪為事務產的任務與短期行動。相反地,以保羅為典範的僕人式領導,能在城市中建立真正屬靈的群體,使福音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關係的建造與生命的陪伴。因此,保羅的書信不僅展現其個人牧職的神學深度,也為當代教會在城市福音事工中提供了可資效法的領導模範 ——一種以基督為中心、以僕人為本、以關係為橋樑的牧者式領導。

  然而,保羅的牧職領導力不僅表現為溫柔的關懷與堅定的代禱,也深深根植於對屬靈實況的洞察與行動力。在《以弗所書》第六章,保羅將信徒形容為處於一場「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而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管轄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6:12)。他呼籲信徒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包括真理的帶、義的護心鏡、平安的福音鞋、信德的藤牌、救恩的頭盔與聖靈的寶劍(弗6:14–17),並以「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作為整體戰略的核心(弗6:18)。

  這段經文說明,保羅並不將牧職單純視為教會內部的行政或勸導工作,而是一種具有城市的守望者、屬靈戰士特質的全人領導。他自己正是這種典範:一方面是溫柔的牧者,為信徒屈膝代禱(弗3:14),另一方面卻在靈裡警醒,如同站在城牆上的守望者,呼籲信徒一同進入靈性的征戰。

  僕人式領導與屬靈爭戰看似互斥(前者溫柔、後者剛強),實則在保羅身上交織為一種整全的城市宣教策略。在城市——這個人群密集、文化激烈碰撞、生活壓力高度集中的空間中——領袖若僅具備策略與組織技巧,無法有效抵擋屬靈黑暗權勢的滲透;但若有僕人心腸與屬靈敏銳結合,便能引導教會建立起「以基督為元首」的屬靈堡壘(弗1:22-23),展開福音與黑暗權勢之間的正面交鋒。

  這個看見在《哥林多後書》也有所表現:「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林後10:4)。保羅明白,牧者不只是羊群的照顧者,更是對抗錯謬思想與屬靈謊言的戰士。而這場爭戰在城市中尤為劇烈,因城市是理念交鋒、權勢聚集之地,人際關係緊張、也是異教與偶像崇拜的堡壘(參見使徒行傳17章保羅在雅典的經歷),我們更需要尋求集「牧養-代禱-守望-宣講-爭戰」複合型的牧職理想。這種領導模式對當代城市教會特別具啟示意義:牧者不只是管理教會事務的行政者,更是以愛與真理為武器,在城市靈性戰場上爭戰、守望、教導、建造的全方位屬靈領袖。

三、從保羅到法拉盛與布魯克林——21世紀城市牧養的具體應用:牧養、代禱、守望、宣講、爭戰的五重職分

  聖經中的城市敘事充滿神學張力,既揭示人類背離神的悲劇,也指向神臨在於城市中的救贖工程。保羅在《以弗所書》中展現的「僕人式牧職領導」與「屬靈爭戰者的守望」正為當代城市牧養提供深刻啟示。若將此神學視野與當前城市脈絡對話,尤以紐約的移民社區如法拉盛與布魯克林為例,可發現這些城市空間同樣處於張力之中,是多元文化與屬靈挑戰交織的場域。

紐約移民社區的五種特質

多語多族、多文化交匯:法拉盛與布魯克林匯聚了華人、韓裔、南亞、拉丁美洲與非洲移民群體,語言、宗教、文化彼此交織,形成極端多元卻也相對隔離的社群結構。

宗教混雜與屬靈對立:在亞裔移民社區中,不乏佛教、道教、民間信仰、無神論與新興宗教,基督教在其中並非自然主流,教會常處於屬靈對抗的邊緣位置。

經濟壓力與社會不穩:新移民往往面臨語言障礙、身份不明、勞工剝削與高房租壓力,生活處於不穩定與壓迫中。

家庭斷裂與代間失聯:第一代移民與第二代之間存在文化與語言的鴻溝,信仰傳承面臨危機,教會成為少數可能連結代間的空間。

資訊過度與內在孤寂:儘管處於資訊高度發達之都會區,許多移民卻處於社會邊緣,缺乏深度關係與歸屬感。

  這五大特質,正揭示出當代城市牧養所處的「屬靈荒原」:表面繁華熱鬧,內裡卻充滿失根、斷裂與靈魂飢渴。保羅在城市如以弗所、哥林多、雅典所實踐的牧職五重角色——牧養、代禱、守望、宣講、爭戰——在此語境中具有特殊的應用意義。

保羅五重牧職在紐約城市中的實踐應用:

牧養(Shepherding):教會領袖需如乳母般細膩,建立跨文化的牧養系統。這包括語言適應、情感陪伴、家庭輔導與代際整合。特別在跨文化婚姻與新移民子女的生命素質中,牧者需成為具備心理、社會與屬靈輔導能力的整合型牧養者。

代禱(Intercession):移民社區面對的法律、社會與心靈困境,往往是難以靠策略或資源解決的。在這樣的張力場域中,牧者如保羅一樣,需要以長時間、深層次的代禱服事,成為城市中的屬靈管道,為社群在神面前呼求突破。

守望(Watchkeeping):牧者需如古時的城牆守望者,看見社區中潛在的屬靈危機(如異端、毒品滲透、媒體資訊轟炸)與社會危機(如家庭暴力、精神健康疾病、移民剝削)。透過洞察與屬靈分辨力,引導教會作出合宜的應對。

宣講(Preaching):在多元語境中,宣講需要成為一種「跨界」的行動,不僅是語言層面,更是文化脈絡和傳播類型之間的轉譯。保羅在雅典的講道(徒17)可為典範,牧者須將福音嵌入當地語境,使之既忠於真理,又回應人心深處的渴望。

爭戰(Spiritual Warfare):城市中的靈性戰場不僅是個人罪惡,更是制度性不義與文化偶像的堅固營壘。在法拉盛與布魯克林,屬靈爭戰可能表現在拜金主義、種族優越感、家庭崩解等具體現象中。牧者需以屬靈軍裝為裝備,不僅為自己,也訓練門徒一同站立。

小結:21世紀城市牧養的再詮釋

  今日紐約的移民城市既是現代性裂痕的集中地,也是福音進入新世代的戰場。若以聖經敘事為歷史軸線,以保羅牧職為神學範式,結合移民城市的具體場景,可形塑出一種具有神學深度與實踐能力的「五重職分的牧職領導」模式:這是一種從代禱中得力、在關係中施愛、以真理宣講、為社群守望、對抗黑暗權勢的整全領導。這不僅回應城市中的人性焦慮與屬靈渴望,也預示教會在城市未來的更新角色:不是離城避世的孤島,而是轉化城市的屬靈堡壘。

 

 

將會繼續以下內容的神學探索 …….

養(關懷與培育):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各肢體需彼此配搭(弗4:11-16),強調造就與關懷的功能。保羅教導信徒在家庭、職場、社會中實踐愛與服事(弗5:21–6:9),展現屬靈群體的牧養實踐。

宣(傳播領導力): 保羅以福音為中心,呼籲信徒說造就人的話(弗4:29),

以恩慈與誠實彼此相待(弗4:15)。他透過書信、教導與見證,使福音在城市網絡中擴散,形成一種以關係為導向的傳播模式。

教(世界觀與落實的架構):以弗所書首章即以「在基督裡」為中心,揭示新約宇宙觀與屬靈秩序。從萬有歸於基督(弗1:10)到教會彰顯神的智慧(弗3:10),保羅提供了一套對抗當代城市偶像體系的神學藍圖。

結語、新耶路撒冷與當代城市的轉化使命

  啟示錄21-22章描繪的新耶路撒冷,是神與人永遠同住的場所,城中無聖殿,因為主自己就是聖殿(啟21:22),亦無夜、無死亡、無眼淚,象徵著人與神、與彼此、與自然的完全和好。這對當代城市是一個神學性的召喚——城市不只是經濟與建築的集合,更是屬靈爭戰的場域與天國預演的空間。

  今日城市充滿階級不義、文化破碎、靈性失落,但同時也孕育創新、聯結與多元。教會與信徒必須從啟示錄的視角重新定位:我們是否正朝著那座神所建造的城市行走?我們的城市策略是否體現出新耶路撒冷的價值?在這張力中,我們受召承擔「天國城市塑造者」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