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市生活:藝術宣教新禾場
郝青松
(一)藝術宣教的新語境
20世紀以來一直延續至今的城市化趨勢,強烈影響了宣教的地理和文化語境。今日世界,大多數人口都集聚在城市中生活。一般而言,城市中並不缺乏基督教文化,特別在歐美國家,教堂比比皆是,但現代文明越發達,基督徒人數越銳減。這被稱為是一個後基督教的時代。因此,現今的城市宣教迥然不同於之前歷史中前往信仰荒蠻地區的宣教。這是宣教的新語境,也是藝術宣教的新語境。
現代都市基本都是人文主義觀念建構的城市,城市越發達,生活越世俗。都市的世俗生活,隨處可見索多瑪和蛾摩拉的影子。特別是近幾十年,歐美國家的社會狀況呈現出自由氾濫的局面,非法移民、性別多元化、黑命貴等等現象越過應有的社會秩序,嚴重危害了西方文明的基督信仰根基。城市是多種文化的匯聚地,必然會有多種價值觀的碰撞。少數和弱勢群體,應該得到關懷和優待,但並不意味著價值觀的天然優越。在城市宣教的事工中,常常會遇到公義和恩典的衝突疑惑,譬如針對走線非法移民的關懷。這是城市宣教的新挑戰,也是藝術宣教的新挑戰。
城市環境中多元價值觀的劇烈碰撞,決定了藝術宣教要比以往更多面對文化衝突和融合的問題。
(二)藝術宣教的新觀念
藝術宣教是在功能上對初代教會以來基督教藝術史的理解。羅馬政權逼迫下的初代教會,很多基督徒在羅馬郊外的地下墓室聚會敬拜,因此留下了諸多早期基督教藝術的遺跡。很多繪畫簡單稚拙,卻在符號的背後有著極深的神學意義,給當時深受逼迫的基督徒以極大的盼望。在中世紀長達一千年的神聖氛圍中,輝煌的教堂建立起來,其中佈滿雕塑和繪畫,被稱為「石頭聖經」,以幫助眾多沒有識字能力的人看懂聖經的教導。而且,很多藝術作品並不只是聖經敘事的視覺轉化,而是神學教義的高度濃縮和概括表達,比如舊約對新約的預表。在一件作品中就可以把握整本聖經最重要的道理,並且傳達給觀眾。而這樣邏輯性很強的神學教義,不僅教導不識字的人,同時也教導知識階層人士。之後及至文藝復興以降,基督教藝術並沒有在人文主義的復興中退卻,而是在宗教改革的影響之下進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走出被膜拜的神壇,成為生活中的敬虔美學。
藝術宣教在這時有一個重要的轉向,即在敬虔生活中發現和保守來自上帝的美和藝術。美和藝術的源頭在上帝最初的創造,「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一切所造的都可以見證和榮耀神,而不只是所謂的藝術。之所以在世界中分離出藝術,是因為世界已經被罪污染,而藝術要成為上帝的鏡像。所以,我們不要看小了藝術,只把藝術理解為藝術家的藝術、博物館的藝術。宗教改革因此帶領教義的歸正,也要帶領藝術的歸正。新教反對天主教的偶像藝術,因而被誤讀為反對藝術,其實新教對藝術的理解更為生活,也更為敬虔。雖然後來祛魅上帝的現代世界只要生活不要敬虔,但新教對藝術的生活化理解卻給我們新的藝術宣教觀念:在生活化的世界中尋求敬虔之美,重建與神美好的關係。在「人人都是藝術家」的當代藝術時代,藝術不再只是特別的恩賜,而是基於上帝創造的普遍審美意識。日常生活就是一張張圖像,人人都是圖像的創作者和編輯者,也是觀看者和傳播者,因此,基督徒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宣教士。
(三)藝術宣教的新生活
藝術宣教要講上帝的故事,可以使用城市中得天獨厚的藝術資源。城市中會有很多博物館和美術館,譬如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就可以看到全球文化的大集合。在圖像時代,重要的是怎麼看。博物館的策展人有基於多元文化的策展和陳列觀念,但基督徒可以有另外基於基督信仰的視角。從藝術宣教的角度,博物館是一個難得的宣教新禾場。大多數人在藝術作品面前似懂非懂,但又非常希望能夠完全看懂。西方藝術史的大多數作品都與聖經有關,因此基督徒很容易就能看懂作品中表達的故事,也能夠在博物館的陳列中找到潛伏的聖經故事。
但在宣教事工中又不能過早去講上帝的故事,需要先在友誼中建立關係,分享自己的見證,以生命影響生命,進而很自然地講述上帝的故事。
以生命影響生命,不單單是關於自己信主這一次的見證分享,更是長時間的服侍與關懷。基督徒的生命會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如「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加拉太書 5:22-23 和合本)這不就是基督徒生命應有的敬虔之美嗎?而音樂、繪畫、服裝、社交、服裝、禮物等等這些生活內容都可以透露出基督徒對美的理解,都可以呈現基督徒的生命故事。
所以藝術宣教就是生命和生活宣教的審美外化,基督徒生命更新之後的敬虔生活之美即是藝術宣教的預備,從而,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宣教士。